中新網西安10月7日電 題:內地民眾出行趨理性 黃金周熱門景點“退燒”
  記者 冽瑋 田進
  一年一度的國慶“黃金周”收官,經歷了扎堆出游,不見景色只見人的尷尬之後,越來越多的國人嘗試著放慢腳步來體驗休閑的日子。
  於是,遭人詬病多年的“黃金周”,終於有了微妙的變化。
  與往年各地游客“看漲”最大的區別是,今年兵馬俑、九寨溝、黃山等常遭“爆棚”的景點熱度下降,游客人數減少。黃金周首日,部分熱門景區遇“冷”,接待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二三成甚至四成多。
  中新社記者瞭解到,除了九寨溝首日僅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,較去年同期下降40%以外,黃金周”第4天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、西嶽華山等熱門景點不“熱”,當日,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景區接待游客8.16萬人次,同比下降17.18%;渭南華山景區接待游客4.01萬人次,同比下降18%。
  陝西省旅游局國內處處長董漢青表示,回顧國慶黃金周15年的發展歷程,一直被認為是內地旅游消費最為集中、旅游人員流動性最強的公休假期,其含金量不言而喻。長期以來,旅客與景區之間、出行需求與接待能力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,對旅游、公安、衛生、質監等諸多行業的“綜合素質”都是極大的考驗。
  2012年國慶“黃金周”前夕,內地多城市實行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,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出行人數驟漲,“黃金周”也被民眾戲謔為“黃金粥”。
  在爭議和吐槽聲中,內地民眾開始了旅游熱下的“冷思考”,出行前理性地分析出行時機、路線、目的地。不再扎堆看景,逐步從“觀光游”向“休閑游”過渡,
  “今年十一假期,我特意錯開了頭幾天出行,就是不想處處被堵,看人海。”家住西安市曲江蘭亭的張樂辰說,她和家人用就近找了個地方散心,看重的是旅游體驗及文化創意。
  供職於陝西省圖書館的王曉告訴記者,在“黃金周”到來之前,他利用年休假和朋友來了一次“說走就走”的旅行,有意避開了出行高峰。
  經歷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,中國財富分配的語境已經改變,相應的消費分配路徑亦做出改變。外出旅行,民眾日益增長的這種兼具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的高級需求,恰逢其時。
  有數據顯示,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利用7天長假走向境外。據媒體報道,今年國慶“黃金周”有16萬中國游客涌入韓國,比去年同期多出4萬人。此外,一些國家給予中國游客更多便利,“挖走”了不少中國游客。
  有評論指,往年爆滿的九寨溝等景區遭遇“寒流”,看似偶然的變化卻可能成為一個“拐點”,敦促內地景區管理者和經營者,不再以“門票收入”論英雄,摒棄“逢節必漲”的觀念,在提升旅游服務,完善景區功能上做足文章。
  陝西省社科院專家方海韻認為,旅游的過程應該是愉快、輕鬆的。為了享受到旅游給人帶來的精神愉悅和情緒放鬆,一些民眾在假期出行的時機上也漸趨理性。越來越多的民眾通過報刊、電臺、網絡等媒介,及時瞭解景區交通、接待能力等情況,調整計劃,理性出行。
  此外,帶薪休假制度也對分散旅游人群,避免“黃金周”扎堆旅游現象,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。(完)  (原標題:內地民眾出行趨理性 黃金周熱門景點“退燒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64slaiw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